■刘国海 刘剑桥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之一,正成为各地政府与企业、资本竞相追逐的“风口”。无人机物流、eVTOL出行、低空旅游、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低空经济”一词也频繁登上政策文件与资本热榜。各地竞相布局产业园区,打造“万亿蓝海”新增长极。然而,在快速升温的同时,低空经济也暴露出顶层设计滞后、空域管理不健全、适航标准缺失、核心技术薄弱等结构性问题。一些项目陷入“概念先行、脱实向虚”的误区,存在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的系统性风险。
透过热词背后的产业图景,我们也需看清其尚未清晰的商业逻辑、制度瓶颈与技术困局。一场关于“低空经济”的冷思考,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路径上的必答题。
风起低空:一场由政策与资本共鸣的“腾空实验”
近年来,“低空经济”在宏观政策语境下被赋予“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使命。自《“十四五”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打造低空空域以来,无人机物流、eVTOL出行、低空旅游等场景频频进入公众视野,也不断吸引资本与地方政府的密集布局。《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蓝皮书(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注册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1.5万家,产业园区新增91个,总投资超4000亿元(详见表1)。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等成为主力增长极,广东、江苏、四川三省投资总额合计占比近50%。各地将低空经济视为新的“竞速赛道”,意图借此占据“万亿蓝海”的制高点。
从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区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区数量和投资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例如,苏州市已建成和在建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区达11个,显示出地方政府对该产业的高度重视。然而,这种快速扩张也带来了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
从投资占GDP比例的变化来看,虽然低空经济产业园区的投资规模逐年增长,但其占GDP的比例仍然较低,从2020年的0.014%增长至2023年的0.036%。这表明,低空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仍有限,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从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来看,低空经济的发展受到政策的大力推动,但实际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部分产业园区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然而,在热潮涌动的背后,现实却显得有些“轻盈”:项目重复建设、场景虚化、技术空转、制度空白、安全监管滞后……一场关于低空经济的“冷思考”正成为必须正视的发展命题。
五大风险显现:低空经济何以陷入“虚热误区”?
伪需求场景驱动:看得见的“飞行”,看不见的“订单”。大量项目由政策推动而非真实市场需求牵引,形成“展示即成果”的错觉。例如,某地高调推进的无人机物流项目,估值达10亿元,实则月均订单不足200单,难以形成商业闭环。这种“政绩式试点”导致资源集中于演示环节,脱离真实用户需求与支付能力。
技术“空转”:资本堆砌出的“PPT创新”。部分初创企业在尚未突破续航、安全、导航等关键技术前提下即高举“平台化”“国产eVTOL龙头”等大旗,大量投入展示样机、制作宣传视频、组织观摩飞行。其本质是以“资本故事”包装“技术未熟”,不仅难以形成自主技术体系,反而可能拉高整个行业的准入泡沫。
重复建设蔓延:园区泛滥与产能错配。“你建我也建”的地方竞赛思维下,低空产业园成为政绩“显性工程”。数据显示,60%以上园区缺乏核心企业与真实需求匹配,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支离破碎。例如某市三年内建设两座“低空智谷”,至今入驻率不足20%,沦为“土地换补贴”的形象工程。
制度滞后:空域管理“九龙治空”,适航标准“盲区频出”。目前,我国低空空域依然以军方主控,民航与地方政府权责不清。飞行计划审批路径繁复、空域划设动态性不足,使常态化运营成为奢望。而在适航认证环节,大量企业通过“消费级改装”规避检测,以“工业级无人机”之名开展商业飞行,风险高度集聚。
监管缺位:飞得起但不一定“管得住”。2023年,全国低空飞行事故达73起,同比增长40%。主要原因包括飞控系统故障、适航缺失、飞行员操作失误等。监管盲区在于缺乏从研发、测试、认证、运行到退役的全链条安全机制。若此漏洞长期存在,一次重大事故或将引发行业信任坍塌。
建议:顶层设计前置,制度供给提速
在低空经济快速升温的当下,行业呈现出“场景虚热、标准缺失、空域瓶颈、生态碎片化”等深层结构性问题。若继续以概念热炒主导资源配置,忽视技术成熟度与制度供给的协同演进,极易重蹈“P2P金融”“大数据园区”等盲目扩张的覆辙。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回归产业本源,重构制度基础、整合资源要素、强化场景牵引,构建可持续、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一是制度先行,重塑统一高效的空域治理体系。我国低空空域管理长期存在“九龙治空”格局,权责不清、协同乏力。应由国家层面统筹立法,出台《低空经济管理条例》《空域分类与使用办法》,明确空域类别、适航标准与监管边界,构建统一透明的治理体系。应设立“低空运行监管沙盒”,探索差异化准入机制;强化项目准入门槛与风险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园区项目开展技术穿透与产业链嵌套能力审查。借鉴FAA与U-space等国际规则,建设智能空域服务平台,实现低空飞行活动的动态监管与闭环管理。
二是资源整合,推动基础设施盘活与网络协同。当前多地盲目竞建低空园区,导致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应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激活+差异化增量”。应统筹盘活现有通航机场、航训基地与空港园区,通过部署北斗定位、ADS-B地面站、5G-A基站等,实现通信导航一体化、全天候运行能力提升。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低空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动空域—场景—技术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构建“飞得起、落得下、用得稳”的保障体系。
三是场景牵引,推动应用落地与技术进化协同。低空经济的发展应立足现实刚需,以真实场景驱动技术验证与商业模式打磨。重点聚焦应急救援、电力巡检、农业植保、城市治理等公用事业领域,推动形成“需求导向—技术优化—场景验证”的闭环链条。应建设国家级低空应用试验区,通过政府采购、示范运营等方式,带动技术成熟与场景复制,实现从“概念热”向“实用化”的转变。
四是标准先导,构建分级监管与全链条技术规范体系。应由民航局牵头,联合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建立涵盖设计、制造、运营、退役的低空飞行器标准体系,推动与国际适航标准接轨。建立分类分级监管制度,依据飞行器风险等级匹配差异化准入规则与安全责任要求。同步推动飞行数据全国平台建设,实现实时监测、事故追溯与行为建模,为精细化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五是协同创新,构建“政产学研投”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应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支撑、资本赋能的创新协同机制。设立“低空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聚焦飞控芯片、导航系统等关键环节,推动国家级检测认证与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通上下游信息壁垒。中央层面应建立“发展质量评估体系”,以投资效益、技术原创性、产业耦合度等为核心指标,引导地方从“机会导向”转向“场景导向、系统推进”的理性发展路径。
结语:风口未冷,落地为先
低空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对新质生产力与社会治理体系的结构性赋能。唯有制度有序、资源高效、技术真实,才能避免“热潮—泡沫—退潮”的循环,实现“从天空想象到蓝海引擎”的战略跃迁。从“概念高飞”走向“价值落地”,从“政策热推”转向“场景牵引”,是低空经济走出虚火、迈向真实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跃。
未来之路,唯有冷静对待热潮,以系统思维重塑供给与监管逻辑,方能在这片未开垦的空域中,飞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翼。
(刘国海系北京城市学院高级工程师,民建北京市经济委委员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理事,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刘剑桥系北京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服务有限公司财务BP)
睿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